Aug 2021 09
碳中和对国内能源温室气体排放要求
碳足迹即评价一件特定产品的制造、使用和废弃阶段,整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量。“碳标识”即反映这一评价的认证方式。
碳足迹即评价一件特定产品的制造、使用和废弃阶段,整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量。“碳标识”即反映这一评价的认证方式。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最终构建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对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对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认证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在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50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80%的低能耗-高比重情境下,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到20亿吨左右;在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55亿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5%的高能耗-低比重情境下,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到30亿吨左右。

    在人为消除方面: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二是碳捕捉与封存(CCS),即将CO2从相关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封存地点,并长期与大气隔绝。其中,碳汇方面受国土自然条件的约束而具有有限性,中国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农林业碳汇总量预计在10亿-15亿吨。

    对于能源领域而言,要求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即从当前的100亿吨左右减少到接近零。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理论上有两种可能:一是化石能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能源系统依靠零碳的非化石能源;二是能源系统中仍存在一定规模的化石能源,但是通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将这一部分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捕集、封存或利用。如果碳捕集的成本不能够大幅度下降,那么碳中和就意味着到2060年要基本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成近零碳排放能源体系。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碳汇潜力,分析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到2060年建成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情景分析,探讨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中国能源转型路线图。分析表明,满足碳中和要求的能源转型一方面要加大节能力度,通过提高能效抑制过高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要积极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当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35年的30%-35%和2050年的75%-80%。

碳中和认证咨询】【碳中峰认证辅导

分享到:
青岛埃加验厂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